关注醉寒网微信公众号

从绘画与文学中管窥古月的艺术人生

分享到:

 2017-03-25 18:51:24 责任编辑:admin 来源:醉寒网 访问点击:

在北碚玉合山上,重庆人文美术馆在绿树环合、群山掩映中独树一帜,记者在这里见到了画家兼作家的古月先生,79岁高龄的他,仍然保持着一幅硬朗的身板和一颗童真的心。先生正在观看电视节目《艺术人生》,这是他每周的精神食粮,“艺术人生”四个字恰是他一生的写照,无艺术不人生。作画室一面是先生锱铢积累作画的成果,一面是墙上密密麻麻的书,汗牛充栋,这两面墙,一面是积累,一面是创作,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。

先生的艺术人生从高中的美术生涯开始,1954年,有绘画天赋的他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一时,就以一幅《朋友》的素描斩获国际比赛银奖,成为名噪一时的绘画小天才。高中毕业后,古月考入当时的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系油画班,并以《红领巾农场》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毕业答卷,从此登上中国画坛。现在的古月先生,俨然是美术创作的集大成者,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教师,西南大学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,硕士生导师,教授,现任重庆人文美术馆馆长。

重视自己每一幅作品的古月先生提到自己的画神采飞扬,他把画当做自己的孩子,一幅被校庆选走的画,他要再临摹一份才作罢,这位慈祥、可爱、有个性的先生向我们表达了对自己作品的热爱。

美术人生 从生活中走向创造

“我在绘画中闻到生活的气息,感受泥土的方向。”古月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注入绘画创作中。“所有的画作都要经过反复推敲,同一幅画经过时间的推移会进行一些改动,比如《殉葬》,构思时因为某些方面不成熟而暂时搁置,四五年之后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思。”先生娓娓道来。即使这样,古月先生依旧硕果累累,中学即获国际比赛银奖的素描《朋友》、大学毕业作品《红领巾农场》、文革期间入选国际美展的田间抽水站》和改革开放时期的《纤痕》、《记者》,上世纪末的《河东河西》......这离不开他深入植根于社会底层,从人民中汲取养分。展厅中有些画只用了三两天便完成,画面效果没有因为时间短暂而打折扣,这是在生活中长期酝酿的结果。

“古月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,他的大量作品都与社会变革的脉搏息息相关,无论是大题材还是小题材,都是有感而发的传递着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正能量。”著名油画家马一平如是评价。古月先生坚持现实主义,追求大众看得懂的艺术。“在荷兰留学的儿子一开始觉得我过时,后来逐渐改变了看法,慢慢觉得还是老爸行!”先生在年少时,在学校除了读书还要参加农业劳动,“现在很多年轻人怕吃苦,我们是身体力行,就是享受那种味儿,摘秧时蚂蟥爬到腿上,现在很少了,人们一看我的小说就知道我有体会。”先生提起往事时开怀大笑。

后来,古月先生从列宾的画作《伏尔加河上纤夫》中悟到了许多,“没有任何解说,却能让人看出他们的历史。”先生认为,从生活中感悟和发现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,譬如《田间抽水站》,被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刊登,这幅画不是单纯夸大做动作,而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取材,生动有趣。提起“文革”时期的这段轶事,先生露出骄傲的神情,“没有文革我不能觉悟,慢慢知道事物要一种最真实的状态。”

在谈起《抗日战争中的川军》的创作过程时,古月先生流露出凝重的表情,抗战中颠沛流离中长大的古月在七岁时,在重庆市内十八梯上看到很多从战场上回来乞讨的伤兵,有的没腿,有的没胳膊,有的还失去了眼睛。“当我今天能在画室以“铁血长城”的意念去描绘他们的时候,不仅情怀悲壮,还时时浮现那些正在乞讨的伤兵,没有呻吟、没有哀嚎,只用那发红的眼睛盯着人群的模样,是我上个世纪最为心酸的记忆。”

“面对当今多元格局的艺术生态,古月所坚守的现实主义自当与先锋主义无缘。但他的作品里没有晦涩的观念,也没有对历史经典的挪用与反讽,没有另类的语言转换,但是你会感到一阵轻松与亲切,你会感到日常的呼吸,足以承载不见古人月的今人,承载他们的质朴、艰辛与欢笑。”著名油画家马一平对古月有极高的评价。

文学人生-----微尘构筑世间万象

新华社记者评论说:“古月,是中国画家中小说写的最好的;在中国写小说的人中,又是画画最好的。”提起这句评论,先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,他在写小说前,只是想单纯表达一种愿望,只管投入感情和心血,不想是否会成名,这是他成功的最大原因。

古月的首部长篇小说《微尘》在2009年被文化部、教育部、中国作协选入新中国成立60年来500部长篇文学精品库,这样的结果让古月很惊喜,“绘画的凝聚好像已展示不了人间的纷繁,文字的诱惑与充满画意的描叙是一种别样的诗情。”《微尘》最早在新华社出版,出版人看到书就大呼:“这一定是画家写的!”果不其然,小说里的描述处处体现了画家眼光的独特,以画家独有的视角描绘着流动的形态和充满色光的时空,譬如山川景色、鸟兽虫鱼,大千世界,妙笔生花。譬如《微尘》从一开始就以“河雾”、“桨叶”以及木船上的龙门阵和那地地道道的乡间俚语来展开画面,让那时的底层百姓从这朦胧的意境中形态各异、生动有趣地浮现了出来。“在描述时,我显然是把它当作一幅幅水墨丹青的国画来描绘的,黑白布局松紧有度、色韵的浸润和流动的时空仿佛都能清晰可见。”古月先生提起自己的创作一脸的笑意。

“在那动荡、激越而混乱的人世间,人们左右不了时代,甚至在茫然中也左右不了自己,即使有动人的追寻,也只能像一颗颗微小的尘埃翻滚在变幻莫测的风云里。”《微尘》从屠户家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说起,生动地描述了底层百姓半个多世纪的人世沧桑与悲欢离合,也展现了我们民族20世纪后半叶看似波澜壮阔又最为多变的一段历史。一直坚实的走在土地上的古月,深知底层百姓的不幸与苍凉,深知他们的天空是低的,羽翼是稀薄的,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,在黑暗幽闭的环境中寻求自生的人民需要这样的作家,虽平淡如水但又触目惊心。

先生还在教学上卓有建树,倡导艺术要重视实践,不能自我吹嘘,西南大学艺术研究所在全国创造了创收的第一名,从80年代开始承接船舶设计项目,收效甚广。

恰如《喜大普奔》中所画,两百年来国贫民弱、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,那小学生腿绑着腿齐心协力的游戏,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注释,一个都不能落下。“改革开放才三十多年啊!看看周围的很多国家,不管是横比竖比,能把民族的力量调动到如此的地步,简直是梦中的事情啊!”

110周年校庆,重塑并维护本民族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崇高感日益紧迫,“有了对国家、民族的崇高感,才会有献身精神。”对于西南大学莘莘学子而言,古月先生的精神应该为我所传承,一代代延续,我与西南大学,百年十载,青春与共。


分享到:
关键词:
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
暂无网友的评论

网友评论

0评论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醉寒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 

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***(非醉寒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醉寒商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