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醉寒网微信公众号

采访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李保杰老师

分享到:

 2017-03-30 09:32:50 责任编辑:admin 来源:醉寒网 访问点击:

春风化雨,谆谆教导

----访语言文学系李保杰老师

李保杰: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西语裔文学、华裔文学和土著文学等少数族裔文化研究、边界研究。1990年就读于山东大学,2005年取得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学位,2007年访问美国加州州立大学,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。现任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。著有《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》和《当代拉美裔美国文学研究》以及学术论文20余篇。翻译出版《我们自由之前》等作品约200万字。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“当代拉美裔美国文学中的‘新混血儿意识’研究”和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“边界研究与美国多元文化文学”等研究课题,承担国家社科研究项目“当代西语裔美国文学研究”。

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李保杰老师日前接受了《语翼》杂志采访。李老师凭借独特的亲和力、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,以及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,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。她以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基础为依托,循循善诱,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双重引导。在本次采访中,李保杰老师主要谈到了如何面对大学学习与生活,并就这一问题为大一新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。

(以下简称:李)

记:李老师您好,感谢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接受我们的采访。您曾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,那您就是我们的师姐了。您能说说,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英语语言文学作为专业吗?

李:我的选择也有一些机缘巧合。高中时,我对于自己的兴趣所在还不是特别的明确。当时的条件和现在还不一样。现在学生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,以及专业的发展情况。25年前,这样的渠道是很少的。当时我的一个学长通过一个省内的英语类比赛保送来了山东大学,我也受到了他的激励。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“外兼文”有一个提前录取的机会,我因此选择了山东大学的外兼文专业,就是现在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。当然,学文科的人对语言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偏好,这个选择也并非完全处于偶然。所以说,我来到这儿,是与山东大学有着很大的缘分。

记:有了这样一个缘分的开始,您是如何适应从高中到大学,再到从事教师工作的角色转变的呢?

李:我在入学之后,刚开始还有些不习惯,因为从高中那种管理比较严格、所有事情都由老师规划好的状态中,突然转换到大学中自主性很强的一种生活方式,是需要一定的适应期的。但因为学校开设的很多课程是我非常喜欢的,例如世界历史、古代汉语、现代汉语等,这帮助我很快地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。专业学习方面的调整是个必经的过程,这种转变其实也是相当自然的。

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在教学初期,我主要负责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。当然,这个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,除了夯实专业知识以外,还需要考虑如何将知识转授给学生,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授,从而使效果达到更佳。教学的确是一个使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,所谓“教学相长”,因为原来有些知识你可能不需要钻研得特别细致,但是在教学中你就要非常详细而准确地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。后来随着自己专业知识的不断丰富,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,我开始担任更高级的语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,自己也已经能够较为自如地将知识融会贯通,把自己的所长体现到教学中。一方面我很喜欢自己的专业,另一方面我比较喜欢大学教师这个职业,它可以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,能够进行一定的扩充,让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。另外,大学中的学习环境也比较宽松,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也较为有利。可以说,我已经慢慢适应了教师这个角色。

记:说到从高中生转变到大学生,大一新生在开始的时候都有一种迷茫,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。有的同学希望通过参加社团和校园活动来与同学们增强感情,从而尽快融入到外院大家庭中;也有同学希望可以尽早接触社会,丰富自身履历。您对此有什么建议呢?

李:我认为大学生活是培养个人能力的过程。这个能力不只是参与某种组织活动的社会能力。对于大学生来说,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提高,比如发散性思维、逆向思维,不要再局限于保守刻板的观念,而是让自己带着比较全面、开阔的视野去学习。可能这对外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尤为重要。因为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本身的一些特点,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受到了的拘束较多。而到了大学这样相对宽松的环境里,大家要有一个转变思维的过程。要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,即一个问题不只有一种解决办法,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。比如我在讲授《美国文学》时,讲到殖民地时期清教主义是思想意识的主流,那么,当时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这种思想体系呢?有没有不同的声音呢?我就会给他们讲罗杰·威廉斯,讲哈莱姆驱巫事件,以此鼓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某个问题,寻找不同的声音,来增强对这个事情的理解,目的就是拓宽他们的思路。我借用西方经院哲学中的一个比喻:针尖上的天使,就是说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?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。所以,我觉得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知识的拓展帮助人去深入思考一个问题。

当然,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某些能力,但要注意适度,如果参与得过多,分不清主次,可能会变得比较浮躁,因而影响到修身养性。要多读书,去了解一下其他领域的事情,这也能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。将来你们毕业迈入社会之后,就很难能够像现在这样心无旁骛地学习了。

当然,对于新入校的同学来说,迷茫肯定是会有的,毕竟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,许多事情需要你们自己独立处理。除了顾及自己的需要,你们还要学会关注身边的人,所以说,融入大学环境,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,这本身就是你能力上的一个巨大进步。大学时期虽然是一个向社会过渡的阶段,但社会是很复杂的,即便参与一些社会活动,也只能看到社会的某些方面,只有自己练好了本领,将来才能够适应社会。所以我建议同学们,可以参加社团等社会活动,但是要适度,还是要以学业为重。

记:从您的建议中能看到您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关切,我了解到您开阔的国际视野,亲和的态度等也让他们印象深刻。您还被提名"最关心同学的老师""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"。那么您是怎样形成这样的教学特点的?在大学环境里,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?

李:我觉得每位老师在对待学生时都会有自己的一些基本准则。对我而言,在山东大学读书,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无私帮助。他们的奉献精神是我的榜样,让我永生难忘的。这些师长给了我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比如真诚地去关心同学,尊重他们,这就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个基本要求。

说到国际视野,可能和我的专业有关。刚才我提到同学们应该多读书,因为读书有助于开阔你的视野。读书不可过于功利,不要把眼光局限于个人利益以及眼前的利益上,不要有过多的本位思想,要关注一下其他人的需求,关注一个更大的团体,比如社会和国家。我有过几次出国的经历,对我的帮助很大,能够看到其他人的生存状况、了解不同的文化取向。我的专业是美国文学,对我帮助也很大。可以说,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虽然是虚构的,写作手法也各有不同,但反映的现实却是实实在在的。所以说这个专业本身也拓宽了我的视野。

说到被提名“最关心学生的老师”以及“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”等事情,我也是后来偶然才知道的。自己在工作中从来没有想到这些,也不可能想到这些。我觉得要从平等的角度来对待学生,要尊重他们,毕竟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;当然,另外一个角度来说,同学们也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。在课堂上学习文化时,我在讲你在听,一定程度上我拥有更大的自主权,但我们可以平等地交流,互相尊重。在此,我想提醒一下一年级的同学,要想得到尊重,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。要尊重老师,不可忽略细节,比如在老师讲课时不要把玩手机。在学习中学会尊重倾听同学的意见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,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,不要轻易地批评别人。小时候,父亲告诉我,为人一定要谦虚,即使觉得老师讲的内容比较枯燥,教学方式不是很合适,也总是要尊重老师,毕竟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,不可能完全按照个人的兴趣来。而且,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我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。学会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,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,在大学里也是这样。对老师或者同学少一些抱怨,多一些倾听。

记:您说到学习语言文学对开阔自己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,我们现在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。同学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呢?
李:可能任课老师已经给过你们一些建议了,比如阅读书目。我个人建议,书目的选择可以参照课本的难度,这是一个主线。如果你用心倾听,会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的信息量是很大的,不少信息点可能是一带而过的。如果有心的话,可能老师提到的某本书就是你感兴趣的。另外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了解,利用多种方式去探索。但无论是通过何种渠道,要带有一种求知欲或者好奇心。有了好奇心,你就会想更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,比如这本书的内容、背景、作者的相关信息。也就是除了主线,也要看到分支,来对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或者兴趣点进行补充。所以我觉得,要首先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,其次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去挑选,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。只要你想学,总会有办法获取到你需要的信息。

记:说到读课外书,我们在阅读外文简版或者尝试阅读原版时,应该是以关注语法和单词为主,还是以欣赏小说内容为主呢?这两者有一个侧重吗?
李: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同学都会问到。我们外语专业的同学在选择书目时,要考虑到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的结合,语言难度适中,内容才能够有效地吸收,因此选择读物的时候要根据难易程度以及读物的类型来做一个甄别。我上大学时选读的第一本小说是《傲慢与偏见》,后来我才意识到,这个选择不够明智,因为奥斯丁的小说中句子比较长,结构也比较复杂。前些年我会向学生推荐语言难度稍小的文学经典作品,例如《简·爱》。但现在我的观点又有了变化。我觉得开始入门的时候可以读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书目,比如流行小说或者畅销书,因为这类书的语言往往是当下为人所熟知的语言,话题也比较有时代特色,情节有趣,内容就容易被接受。学院派的考究语言虽然优美,但初读者可能难以领会,往往会因为生词过多、句子结构过于复杂,而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和兴趣。当然,经典作品是必须要读的,只是说通过这样的过渡来逐渐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,然后再去读经典作品。

同学们到了大学阶段,语法已经不是问题了,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误读或理解不到的地方,这是很正常的;对于生词,只要不影响到总体意义的理解,也许继续往下读,就能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的的基本含义了。因此,在阅读时,不要纠结于生词,不用总停下来查字典,这样可能会打断你的思路,影响你的阅读兴趣。在选择读物时,语言、内容和形式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,不好完全分开对待。总体来说,我建议选择语言生动、情节吸引人、难度适中的读物。比如知名作家的相对容易的作品,或者某些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品。举例来说,英国作家麦克·尤恩写的《梦想家彼得》、美国作家桑德拉·希斯内罗丝的《芒果街上的小屋》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这种作品出自知名作家之手,语言优美、情节引人入胜,切通俗易懂,文学水平也有保障。

记:我了解到您著有很多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,还有儿童百科全书的译文,在学术研究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很有价值。现在很多人都在说,学习外语的人越来越多,就业竞争很激烈。外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做好定位,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呢?

李:就学习外语而言,普通外语学习者与外语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。外语专业有它的特点。同学们考虑到就业的压力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当然,语言学习不只局限于能够流利地使用外语表达思想、交流意见,说到底,“听说读写译”的几种能力是分不开的。此外,还有对外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把握。这些是外语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综合要求,应该是不同于普通语言学习者的地方。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学专业而言,它的基础来自于对语言总体的了解,以及对语言特点和相关知识的学习。我们开设的课程,比如英美文学、文化课程、汉语语言文学、历史课程等,都是从不同的侧重,加强对语言、文化和文学的全面了解,从而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这门语言,或者以语言为工具,探究某些更加高深的知识领域。所谓文史不分家,我们的语言课程和文化及文学课程是同时进行的,而这种发散性的学习是非外语专业的学习者难以达到的。可能同学们在学习中,会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,比如发音不够标准,可能是因为地方口音的影响或者之前学习条件的限制,会,遇到一些问题,这就需要自己慢慢地努力改变。时间证明,这些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。只要大家投入时间,充分利用我们丰富的资源,就能够把专业学好,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,你们都是底气十足的。所以,现在不要过多地考虑就业的问题,最终要的就是做好眼前的事情。

通过这次采访,李保杰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,比如我们要多读书,要注重思维的拓展与个人能力的提高,要有开阔的视野,要尊重他人,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。这是李老师多年来教学、学习与生活的心得。在感动于李老师的谆谆教导的同时,我们更要像老师说的那样,以成年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把握当下,脚踏实地,一步步成长,做一名优秀的山大人。

(采访:吴博)


分享到:
关键词:
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
暂无网友的评论

网友评论

0评论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醉寒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 

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***(非醉寒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醉寒商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