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醉寒网微信公众号

人性是否本善??管理原点的争论

分享到:

 2017-04-19 14:43:14 责任编辑:admin 来源:醉寒网 访问点击:

孟子思想涉及面广泛,从管理思想的角度看,需要从人性假设入手。任何管理思想,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。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,对人性的假设不同,管理方法手段乃至制度设计和运作体系都会不同。控制与激励、他治与自治、监督与信任等等问题,从哪个方向出发展开管理活动,都取决于相应的人性假设。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,从一开始就有人性假设的分歧。到孟子这里,人性假设成为管理思想的原点之争。

春秋时的孔子对人性并没有展开论证,仅仅是从经验主义的角度说了一句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”(《阳货》)。不过,孔子对仁政和道德修养的强调,使其学说隐含着偏于性善的倾向。到了战国,随着百家争鸣,产生了不同的治国理念,人性讨论就不可能再回避了。孟子关于人性的议论,是在同告子的争辩中展开的。告子论人性,更多地倾向于人的自然本性,是从与生俱来的角度谈论人性,即“生之谓性”。所以,他才有“食色,性也”的说法(《告子上》,下同)。从自然本性出发,告子认为,人性无所谓善恶。就像水一样,渠道向东则东流,渠道向西则西流。水不分东西,人性也就不分善恶。还可以把人性比作杞柳的原木,仁义就像杞柳做成的杯盘用具,你把原木加工成什么样子,它就成为什么样子。孟子对告子的观点不以为然,大加驳斥。孟子认为,如果用水做比喻,固然可以不分东西,然而,难道水能不分上下?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今夫水,搏而跃之,可使过颡;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。是岂水之性哉?其势使然也。人之可使为不善,其性亦犹是也。”对于以杞柳比喻人性,孟子也说:“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??乎?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??也?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??,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?”大意是,杞柳确实可以加工为杯盘,但要害在于这种加工是顺着杞柳的本性加工,还是戕逆杞柳的本性加工?所以,在孟子看来,告子认为人性不分善恶的观点,会给有的人作恶留下逻辑空间,更重要的是会使仁义的正当性遭到怀疑。所以,孟子义愤填膺,责难告子道:“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,必子之言夫!”

孟子和告子的争论,还有许多对话,用上了各种比喻,我们不必一一列举。严格意义上,双方的论证都有逻辑上的漏洞和依据上的不足。如果说,告子的说法经不住严密的逻辑追问,而孟子的说法也仅仅是以气势见长,两人谁也不能真正说服对方。因为孟子师徒的记载仅仅是从一方展开的,缺乏告子的辩驳和反问,所以,以孟子单方记载来评判两人的输赢是靠不住的。可以说,孟子不一定就是辩论的获胜者,但是,这一辩论并非没有意义,孟子通过辩论表达出的人性观,依然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价值。

孟子坚守性善论。在他驳斥告子的同时,陈述了自己关于性善的观点。公都子在转述告子的观点时说:“告子曰:‘性无善无不善也。’或曰:‘性可以为善,可以为不善;是故文武兴,则民好善;幽厉兴,则民好暴。’或曰:‘有性善,有性不善;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,以瞽瞍为父而有舜,以纣为兄之子,且以为君,而有微子启、王子比干。’”告子以及他人的这些观点,强调了后天经验和人为训练对人性的重要作用。但孟子不以为然,他强调,人性本善,善是人本来就有的,产生于人自身。他也从后天经验出发,强调人的本性为善。按照孟子的说法,人人都有四心,即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。见了小孩掉在水里,不假思索也要拉一把;做了不好的事,不由自主地会脸红;见了长者,自然而然要礼让长者优先;某一事情是否该做,总要先判断是非曲直。

分享到:
关键词:
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
暂无网友的评论

网友评论

0评论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醉寒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 

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***(非醉寒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醉寒商讯